• <td id="qq4us"><rt id="qq4us"></rt></td>
    <rt id="qq4us"><source id="qq4us"></source></rt>
  • <td id="qq4us"><option id="qq4us"></option></td>
  • <table id="qq4us"><noscript id="qq4us"></noscript></table>
  • <noscript id="qq4us"><kbd id="qq4us"></kbd></noscript>
  • <table id="qq4us"><option id="qq4us"></option></table>
  • Hi,are you ready?

    準備好開始了嗎?
    那就與我們取得聯系吧

    有一個品牌項目想和我們談談嗎?您可以填寫右邊的表格,讓我們了解您的項目需求,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我們將會盡快與你取得聯系。當然也歡迎您給我們寫信或是打電話,讓我們聽到你的聲音!

    乘風浪包裝設計公司

    地 址:中國·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綠地SOHO同盟A座1505(綠地假日酒店北)

    電 話:029-8591-4108

    品牌總監直線:158 9130 3680

    E-mail:1012142486@qq.com

    填寫您的項目信息

    》Rologo訪談-劉小康:這是個中國文化回歸跟突破的年代(渡岸創意)

    標簽:,

     

    劉小康出生于1958年,于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畢業后,加入靳埭強先生當年所屬的新思域設計有限公司,展開設計師的生涯。1988年應邀與靳埭強先生共同創立靳與劉設計顧問,成為該公司的創辦人。至2013年,新合伙人高少康先生加入,該公司因而更名為靳劉高創意策略。

    劉小康從事創作逾30年,獲多達300多個香港、國家及全球的獎項。他活躍于多個不同的創作領域,皆取得一定成就。他還擔任多重社會身份,亞洲設計連副主席、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及國際藝術創意聯盟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

    他還曾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講師、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士,也是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學術顧問,為推動設計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文化創意產業-身體力行
    劉小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劉小康受傳統英試的設計教育,他的思維和創作完全成長于香港的社會文化。70年代他在念中學,正是香港文化回歸的時候。那個年代,中文正式成為官方語言,在這之前政府文件都是英文的。政府用中文這是很大的突破。由于受靳叔影響對設計產生興趣并決定學設計,致力將中國文化放進現代設計里面。80年代的時候跟著靳叔工作,他有機會受到臺灣、中國大陸以及歐美的邀請,常常去交流。“我們覺得香港把中國文化應用在設計里面的方式有一點不一樣”,在劉小康看來,香港在英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的底蘊基本上沒有什么重視了,所以香港對于傳統沒有太多包袱。

    那是一個時代的命題
    香港設計師用多元化的思想和價值觀將中國文化放進現代設計里面,在多種角度和方法的磨合中,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體系。香港文化中有西方人的角度,有回流華人設計師的角度,還有土生土長的華人及中國大陸移民的角度,各自之間有明顯的差別,體現極高的自由度和多元化。國內跟臺灣可能是比較單一的方法。劉小康認為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很有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發現香港、臺灣、大陸的朋友們面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所以跟隨靳叔不停地參與到國際交流中,同時也加深了自己對設計的看法。

    每一次交流都是一面鏡子
    “每一次交流都是一面鏡子,他們會問你一些你沒有想過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文化差異。在文化差異每一次的交流里面,我都會小心地觀察,小心地發現。”劉小康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始終保持旁觀者理性的視角去觀察。

    “因為中國人跟中國人都有文化差異,香港、臺灣、內地的設計師都有文化差異的。這個文化差異會導致我們怎么運用元素,這個也是蠻有趣。”劉小康說正在籌備一本書,主要研究70、80年代的香港平面設計發展。
    劉小康說為了這本書訪問了差不多60個人,包括臺灣、香港、大陸、日本的朋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香港設計的發展。隨著平面設計發展以外,還有電影、出版、廣告。他說,“這是個中國文化回歸跟突破的年代。”
    這是個中國文化回歸跟突破的年代
    70年代香港的設計界出現了靳埭強「靳叔」、張樹新、韓炳華、蔡啟仁、陳幼堅等,以及之前的石漢瑞。那個時候他們體現了一種爆發,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把中國文化元素放進設計里面。靳叔在80、90年代影響了兩岸三地的中國元素,特別是漢字和書法如何應用在平面設計。特別是靳叔在1995年參加臺灣印象海報展的文化招貼作品《漢字》山水風云系列。

    以書法家寫的山、水、風、云書法字為背景,結合傳統書寫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為元素,產生自然和文化的交融,古典中散發現代氣息。“那四張海報首先影響了臺灣的年輕設計師,之后也看到很多內地朋友也學習這種風格進行嘗試,所以靳叔真正在平面設計上影響了兩岸三地。”當劉小康說到靳叔時,眼神充滿篤定和信任。
    靳劉高三代設計師
    劉小康說靳叔有非常大的包容性,把一個年輕設計師變成他的伙伴,這個心態很厲害。受靳叔影響,選擇了對公司文化很熟悉又理解的高少康作為靳與劉設計在深圳的總經理。高少康早在2000年加人靳與劉設計。2013年,新合伙人高少康加入,公司因而更名為靳劉高創意策略。

    高少康和靳叔都是從內地到香港的。高少康也有在國外念書、生活的經驗。靳叔本來是做裁縫的,后來自己進修的校外課程。所以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經驗,經過了香港發展的不同時期,不但是反應香港文化的轉變,也反映時代對設計的要求是不一樣,所以這對公司的發展很有用。
    公共創意-助力地區發展
    劉小康在題為《策略創新:傳統再現,價值提升,地方營造》的講話中提到,如何把品牌設計進行深度發展。其中講到,他和荷蘭設計大師Michel De Boer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陳育強教授提出Public Creatives,為地方營造建立一套方法論-“公共創意”。

    這是公共空間里面的,你看到的、摸到的、用到的、體會到的,跟設計和藝術有關的元素,都整合在一個理念里面。那這個理論如何為地區發展產生幫助呢?

    要先找出地區(城市)的地方價值,元素以及發展目標,整合出成一個核心理念,把這個理念體現在地方的品牌形象中。公共家具、公共設施、公共藝術,還有公眾活動等,都可以經過設計做出來,傳播地域的獨特氛圍及感染力。現在這個概念已經出現在香港西九龍的文化區域規劃比賽中,劉小康團隊曾嘗試把公共創意模型在一個建筑師的比賽作品中體現。雖然最后沒有被應用,政府看見后,將這個模型用在400多公頃的啟徳機場發展項目中。慢慢地區的很多建筑的外立面、公園的理念、家居的品牌形象等都慢慢形成融合的理念。針對挖掘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劉小康說早起主導了一個麗江的地方品牌建設。麗江的文化它融入到地方品牌里面,形成一個新的故事,但是還不夠。所以在香港的時候,設計師采取的手段是更加現代,更加緊扣城市的發展,剛剛更加緊扣公共空間所需要的每一個跟設計有關的元素。

    設計雙城的概念
    劉小康始終身體力行去推動香港的設計和設計界的發展。從08年開始,香港很注重香港跟內地的合作。首先跟深圳的合作推廣設計雙城的概念。去年就在香港特首的支持下,跟深圳前海簽約成立了設計園區,叫二元橋。二元橋就是兩地多元合作的橋梁,幫助香港的設計界融入跟深圳合作,打造大灣區的創意文化。

    劉小康說因為二元橋項目的成功,所以香港特首把這種方式推薦給四川省,打算成都再做一個“二元橋”。
    關注城市自身的資源和人文個性
    每個城市政府都在喊文創,回到地方城市去看,縣里邊到處都有文化創意產業園,但他們其實都在一個迷惑期。“文化創業產業園是中國推出來的,全世界都沒有。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來拿動這整這么多土地的資源出來支持創意產業”,劉小康謙虛的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沒有一個國家,你走進任何城市都有幾千年文化。中國每一個城市的文化都不一樣,華北、華東、華南及沿海的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發展城市的時候首先當地的文化資源,也許是手工藝、材料的方面。也可以是現代的產業,比如說科技發展的突出表現。把現在的發展階段跟歷史文化就需要相結合,如何變成真正的現代的形象是要注意的。這不是往事,往事往往是大眾不懂如何去看。一定要跟現代的產業及城市發展去結合才能表現。還有就是人文的個性。我們做重慶的時候就發現,重慶跟成都雖然很近,但是是完全不一樣的城市。中國的不同城市的人文性格都不一樣。”民間合作比較多,官方就不行。劉小康講述自己在進行兩岸交流性的推動時,偶爾會遇到些小問題。比如11年他在北京舉辦“知竹”展覽的時候,本邀請臺灣國立工藝研究院去參加。因為臺灣發展比較早,做竹子的設計比較多。但是因為展覽的地方是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臺灣參加的單位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北京和臺北 這邊就不同意。現在兩岸政治問題更是一個障礙。在這種交流推動合作中,民間反而有一種動力。更多臺灣朋友來內地工作,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歡迎臺灣年輕人過來就業。臺灣在文創產業方面的園區也做得比較早,比較成熟。也有一些文化機構,像誠品書店,也訓練了大批人才,他們陸陸續續有很多來內地發展。
    關于藝術和設計思考
    三十年·椅子戲
    劉小康熱衷于把藝術創作和設計相結合,個人創作領域涉及了海報、包裝、產品、裝置、公共藝術等諸多領域。他關注的內容始終圍繞文化、哲理,反映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和回應。
    在最初的時候,差不多80年代中后期,劉小康工作前幾年一直做平面設計,做書籍。當時靳與劉設計大部分都是文化工作,后來才開始做商業案子。他們早期做了很多書,劉小康認為印刷品的存在是影響人生活的。在書店即使不買書,也會受到氛圍的影響。香港就有特別多報攤,每天都會很多人經過,很多印刷品(封面)也都也都看得見,不經意就會受到印刷品(封面)的影響。
    所以早期,劉小康用書來做媒介,來探討書本跟內容、電腦的關系,做了一系列的作品,得了很多藝術獎。他說那個年代,他把藝術跟設計是分開來的。“我做工作就是設計工作,做創作就是藝術創作,分得很開。因為場合也不一樣。有些事藝術館的邀請,有些藝術比賽,所以完完全全和市場隔開。”在這個過程中,椅子開始出現。起初偶然出現在海報里面,用來討論香港身份問題。
    用設計的方法去做公共藝術
    第二次出現,應該是在一個公共藝術比賽的時候,椅子來代表香港當時的政治氣氛。香港突然之間出現民主制度,有選舉。但大家都不懂得怎么去選擇,選舉得勝的人也不懂得怎么坐這個位置。所以題目就是「位置的尋求」的公共藝術品。

    從那個時候開始,劉小康發現公共藝術的做法跟設計是很有關系的。“因為我不是一個雕刻家,所以我們做公共藝術的方法,其實是用設計的方法去做。所以覺得藝術跟設計的關系就開始沒有界限。“椅子的創作里面,有些時候是純平面,有些從平面變成立體,也有些從立體變回平面。


    “我覺得椅子好像我的語言一樣,用來回應一些問題。可能展覽提出的問題,我可能是用海報,也可能是用立體,但是都是用椅子進行比喻。我覺得蠻好玩的。因為每個人的每天一定會坐椅子,你不可能不坐。但是你喜歡坐哪一種椅子,你最喜歡的椅子在哪里?也代表你人生的選擇。”

    對劉小康來說,關于椅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權利的游戲。這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比喻,比如一個人的身份,一個人的選擇,在社會上的權力,一個機構里面的單元。劉小康從不介意人家說這是設計還是藝術品,同時椅子成為他和世界對話的語言方式。所以劉小康開始用椅子探討某些問題,探討椅子真正的功能。

    他和溫州很有名的家具設計師朱小杰一見如故,一起做了第一批小批量生產的椅子在市場上出售。那個時候開始考慮,椅子真正的功能,研究明式家具的比例,也嘗試把書法和椅子進行結合。椅子變成一種探討中國文化不同元素的工具。

    從個人興趣出發,到用來回應社會問題,椅子變成劉小康的個人語言,一直存在。他說這是一種游戲的心態。每一個題目,每一件事情他都以開放的心態作出反應。

    關于設計教育
    設計變得很專業化

    作為藝術教育的推動者,劉小康認為香港和內地的教育系統不一樣。香港是英式教育“Design is problem solving”,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跟國內的想法完全是不一樣的。內地認為設計是工藝,是藝術的,所以設計的出發點已經完全不一樣。香港設計師采取的態度不是一個創意方案,而是帶有功能性的問題解決方案。因為香港的國際社會環境及對品質的追求,設計變得很專業化。專業化的設計水平不僅包括創意能力,還包含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地設計師更加注重藝術的表現。這源于中國傳統的設計訓練是從工藝開始。第二是受日本設計師,可能也有香港設計的影響。比如海報就是一個非常個人的表現。把設計海報的精神放到做商業案例里面,這就有一點不對。設計師把個人風格放在每一個商業的案子里面,那就不行。

    因為設計教育最初開啟的理念不一樣,導致成果不一樣。設計跟藝術最大的不一樣,就是設計是為他人而做的。Design是一個服務行業,設計師要面對的服務對象是客戶,跟藝術創作不一樣。現在商業發展也逐漸成熟,客戶也變得聰明了。他們更明確的要求品牌在市場上的成功,對設計師會造成壓力。劉小康表述,香港現在呈現出兩個極端的方向,一個是很專業的,這種專業都達到國際水平。比如室內設計師,品牌,服裝設計等,都很追求專業性、國際性這種水平的。另外一些年輕設計師就是追求自我,做個性化的小品牌,這也是很大的趨勢。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選擇。劉小康說現在做設計行業,跟以前已經很不一樣了。他們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只有一條路,就是找一家好公司的去。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選擇,可以進入大師的工作室去學習,也可以自己做創作,甚至可以變成作家、藝術家、社會運動家等等。這需要學校教育進一步完善,把社會的發展對設計種種要求傳遞給學生。但實際情況是,老師自己也沒多少實戰經驗,這就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學生會認為畢業以后就是找工作室進行做設計服務,不清楚有很多選擇可以做。主要是學生怎么理解到現在社會的改變,它能走的路有哪些?“其實中國有更加多不一樣的工作可以做,看清楚自己能發揮自己設計能力的位置最重要。第一找自己感興趣的去設計。第二挑出一條路后專注發展。你擅長標志就把標志做好,喜歡書籍就做好書籍。要看清楚市場,在市場里面哪一條路是你可以發展的,從來都沒有一個國家這么大的設計需求。”比如說南京在書籍設計方面很厲害,有優秀的出版社支持他們,可能比上海更更好。北京和深圳很多元化,機會比較多。創意園區現百花齊放,每個園區的主題也不一樣,都需要不同的設計師,這就產生很多機會。跨界首先是跟高手合作。香港一些文化人、設計師會進行很多跨界的活動,很明顯就是平面設計師都畫畫。比如靳叔,他的師兄弟也有畫家做平面設計的。因為香港人才不夠,發展空間不足。想做藝術家,沒有藝術家的位置可以做的,那不如就先做平面設計。所以從平面設計師變成立體設計師,從設計師變水墨畫家,會發生各種角色的轉變。

    劉小康也是從平面進入立體做藝術創作的,最初做書本的裝置藝術。后來從椅子開始做公共藝術,通過跟很多朋友合作,接觸了很多制作方面的經驗。

    他說跨界要做把握做另外一個領域的技能,首先是先跟別人合作。劉小康說自己做家具,茶具,起初也是懵懵懂懂,和專業的人學習、合作。所以尋找合作對象很重要的,跨界就是要找伙伴,找朋友合作會有更多樂趣,自己一個人做可能有些時候很難。不同于香港表面霓虹掠影的景象,劉小康的作品質樸安然,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正以多種形式滲透到設計中,設計師們通過追本溯源賦予文化更多年輕光彩和青春活力。

    返回列表

    SMOOTH COMMUNICATION
    CLASSIC DESIGN

    好溝通 好設計

    有關我們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聯系

    155 9182 1605(微信同號)段先生? /?? 158 9130 3680 段先生 ?? 電話 :029 8591 4108

    西安渡岸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DA idea co.,ltd.

    地址:中國·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綠地SOHO同盟A座15層(綠地假日酒店北) ? ? 網站:www.kodenshisy.com
    品牌咨詢熱線 :029 8591 4108? ? 設計咨詢直線:155 9182 1605(微信同號) ? ? ? ? 158 9130 3680 ? ? 郵箱:1012142486@qq.com 陜ICP備2021005647號-2

    關注我們

    TOP

    QQ客服

    免費電話

  • <td id="qq4us"><rt id="qq4us"></rt></td>
    <rt id="qq4us"><source id="qq4us"></source></rt>
  • <td id="qq4us"><option id="qq4us"></option></td>
  • <table id="qq4us"><noscript id="qq4us"></noscript></table>
  • <noscript id="qq4us"><kbd id="qq4us"></kbd></noscript>
  • <table id="qq4us"><option id="qq4us"></option></table>
  • www.77zizi.com